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魏開國元勛,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少年時以勇氣聞名於鄉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曾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使百姓受益,功勛卓著。歷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謚為忠侯。夏侯惇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他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
1人物生平
失睛兵敗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曹操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
可是張邈叛迎呂布,夏侯惇出走鄄城,不過在途中中計,被偽降的呂軍劫持,夏侯惇的部將韓浩聲稱按照國法將不考慮人質的安全,做出了要出兵攻擊劫持人質者的姿態。劫持人質者害怕,於是放棄人質投降。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

拔失啖睛
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反攻呂布時卻被流矢射傷左目,敗北而回,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 后又復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形成了一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
格外禮遇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卧室。后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二月已卯日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可是在四月庚午日夏侯惇便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謚夏侯惇為忠侯,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
233年(青龍元年)五月壬申日,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官銜:裨將→司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轉領河南尹→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便宜從事→拜前將軍(漢官)→拜大將軍
爵位俸祿:封高安鄉侯→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謚忠侯(夏侯惇子孫:分邑千戶,賜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
2人物性格
夏侯惇好學、專師,雖身在軍旅,也會親自迎接老師來講學。但為人剛烈,14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為人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更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雖然他位高權重,但生性儉樸,一生淡泊,有多餘家財便會分及部下。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受與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將軍的漢官官職,便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夏侯惇便受任,可見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當時無人能及。
3歷史評價
陳壽:「①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②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勛業,咸有效勞。」
曹操:「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夏侯惇
曹丕:「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勛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司馬炎:「惇,魏之元功,勛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王歆:「元讓當時雄將,惜乎傳記不詳,五之一而雲劫質事,顯韓浩也,五之一而雲楙。楙實庸懦之人,不意名將之子,便墮凡俗,是將門不得兩傳耶?略從粗窺,武則掃蕩醜類、綏靖地方,文則勸課農桑、並為軍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豈梁沛間真有帝王氣耶?」
羅貫中:「開疆展土夏侯惇,槍戟叢中敵萬軍。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氣喚雙親。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將逆賊吞。孤月獨明勘比倫,至今功跡照乾坤。」
4家族成員
5藝術形象
上一篇[我的手作烘焙魔法書]
同義詞:暫無同義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