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暫無標籤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奧地利人,他與綱納·繆達爾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而於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生平簡介

1899年5月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他是維也納大學植物學教授奧格斯特·哈耶克博士的兒子。在維也納文法學校學習。
1917-1918年,在奧匈軍隊服役(義大利前線)。
1918-1921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1921年得法學博士。
1921-1926年,在執行和約規定上,擔任奧地利政府臨時法律顧問,其間於1923年3月-1924年6月曾在紐約大學當研究生。
1927-1931年,奧地利商業循環研究所所長,1929-1931年,維也納大學經濟學和統計學講師。
1931-1950年,倫敦大學(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托克經濟科學和統計學教授。
1950-1962年,芝加哥大學社會和道德科學教授(社會思想委員會)。
1962-1968年,在布雷斯高的法雷堡的阿爾伯特·路德維希大學經濟學教授。
2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學術頭銜

1970年,奧地利科學院通信院土。
1964年,東京立教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1971年,維也納大學董事會名譽董事。
1972年,倫敦經濟學院榮譽研究員。
在不同日期,為斯坦福大學、阿肯色大學、維基尼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開普敦大學和薩爾斯堡大學的客座教授。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學術貢獻
哈耶克早年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貨幣僅僅是流通手段和計算單位,對於經濟體系的運行沒有影響,但要保持貨幣的這種性質,必須使貨幣流通總量不變。他以此來反對調節通貨以穩定經濟的政策主張。他還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有一種自行趨於穩定的機能。造成經濟蕭條的原因是投資過度,貨幣供給不足,但只要聽其自然,經濟蕭條所引起的物價下跌就會改變儲蓄率下降的趨勢,從而貨幣供給不足的狀況就會扭轉,經濟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復甦。由此斷言,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弊無利的。
哈耶克的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自動維持穩定的論點無非是20世紀30年代以前傳統庸俗經濟學美化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論調,早已被經濟危機的史實所粉碎。但他對凱恩斯主義理論和政策的批評,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節政策的矛盾。
哈耶克一直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計劃經濟。他認為,經濟效率來自利己的動力,有效的決策來自充分的市場信息。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利己的動力受到限制,計劃經濟中的集中決策不能象自由市場的分散決策那樣靈活,所以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高效率。哈耶克還認為社會主義是違背人的本性的一種制度,計劃經濟導致政治上的極權,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甚至反對西歐社會民主黨和英國工黨理論家所主張的「收入均等化」、「福利國家」之類的社會改良主義措施,認為這種措施不僅損害效率,而且最終仍會導致政治的極權化。正因為如此,西方經濟學界把他的理論稱為「保守的」、「右翼的」理論。

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
哈耶克早年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貨幣僅僅是流通手段和計價單位,對於經濟體系的運行沒有影響,但要保持貨幣的這種性質,必須使貨幣流通總量不變。他以此來反對調節通貨以穩定經濟的政策主張。他還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有一種自行趨於穩定的機能。造成經濟蕭條的原因是投資過度,貨幣供給不足,但只要聽其自然,經濟蕭條所引起的物價下跌就會改變儲蓄率下降的趨勢,從而貨幣供給不足的狀況就會扭轉,經濟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復甦。由此可知,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弊無利的。
哈耶克的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自動維持穩定的論點無非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傳統庸俗經濟學美化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論調,早已被經濟危機的史實所粉碎。但他對凱恩斯主義理論和政策的批評,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節政策的矛盾。
哈耶克一直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計劃經濟。他認為,經濟效率來自利己的動力,有效的決策來自充分的市場信息。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利己的動力受到限制,計劃經濟中的集中決策不能像自由市場的分散決策那樣靈活,所以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高效率。哈耶克還認為社會主義是違背人的本性的一種制度,計劃經濟導致政治上的極權,是「通向奴役之路」。他甚至反對西歐社會民主黨和英國工黨理論家所主張的「收入均等化」、「福利國家」之類的社會改良主義措施,認為這種措施不僅損害效率,而且最終仍會導致政治的極權化。正因為如此,西方經濟學界把他的理論稱為「保守的」、「右翼的」理論。
經濟計算問題

根基於早期米塞斯和其他人的著作,哈耶克主張道:在中央計劃經濟里,某個特定的個人或團體必須決定資源的分配,但這些計劃者永遠都不會獲取足夠的資訊以正確的分配資源,這種問題又被稱為經濟計算問題。哈耶克認為有效的資源交換和使用只有可能經由自由市場上的價格機制加以維持。而在1945年的《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一書中哈耶克主張價格機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協調個人的知識,使社會的成員能夠達成多樣化,藉由自發性的自我組織原則來解決複雜的難題。他創造了交易經濟學一詞來稱呼「自我組織的自願合作制度」。
在哈耶克的觀點來看,國家的主要角色應該是維持法治,並且應該儘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領域。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他主張極權主義獨裁者的崛起是由於政府對市場進行了太多干預和管制,造成政治和公民自由的喪失而導致的。哈耶克也對英國和美國因為受到凱恩斯學派影響而建立的經濟控制制度提出警告,認為那將會導致相同的極權主義政府產生—而這正是凱恩斯學派所極力避免的。哈耶克認為極權主義政權如法西斯、納粹、和共產主義都是同樣的極權主義流派;因為這些政權都試著抹滅經濟的自由。對哈耶克而言他認為抹滅經濟的自由即代表抹滅政治的自由,因此他相信納粹和共產主義間的差別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罷了。
哈耶克主張經濟上的自由是公民和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哈耶克認為,只要政府試著以政策來控制個人的自由(如凱恩斯和羅斯福主張的新政),相同的極權主義後果也可能發生在英國(或任何其他地方)。
自願秩序
哈耶克認為自由價格機制並不是經過刻意介入產生的(亦即事先由人們刻意加以設計),而是由自願性的秩序—或者稱之為「由人類行為而非人類設計」產生的秩序所領導。也因此,哈耶克將價格機制的重要性提升至和語言同等重要。這樣的思考使他開始推測人類的腦袋如何容納這些行為。在1952年的TheSensoryOrder中,他主張是聯結主義的假設形成了神經網路和許多現代神經生理學的基礎。
哈耶克在《TheFatalConceit》(1988)一書中主張人類文明的誕生是起源於私人財產的制度。依據他的說法,價格是唯一一種能使經濟決策者們透過隱性知識和分散知識互相溝通的方式,如此一來才能解決經濟計算問題。
商業周期

「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被許多理性預期理論的支持者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所批評。哈耶克在1939年的《Profits,InterestandInvestment》一書中將他的理論與其他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家如米塞斯和羅斯巴德等人作出區隔,首先他避免以貨幣理論作為商業周期的全盤解釋,並提出一個根基於利潤而非利息上的特殊解釋方式。哈耶克明確指出大多數正確的商業周期解釋方式都是注重於現實上,而非數據上的波動。他也注意到這種特殊的商業周期解釋方式無法和其他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完全吻合。
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
雖然哈耶克最知名的是他對經濟學的貢獻,但在哈耶克的職業生涯後期他也對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作出許多貢獻,大多是從他認為人類知識有限的理論上衍生而來,以及在他理論中自發性秩序社會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他主張一個以市場秩序為軸心組織的社會(之中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僅只限於保護必要的市場和個人運作安全),這便是從他對於人類知識有限的道德哲學理論所衍生的。在他的科學哲學理論中,哈耶克大力的批評所謂的科學萬能主義—錯誤的將科學研究方式強加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上,導致在實踐上產生相反的結果。通常這牽涉到在哲學上強行要求明確驗證,錯誤的認為所有科學解釋都可以簡單的用二維的線形圖表進行。哈耶克指出大多數科學都牽涉到複雜的多線形和多變數,而經濟學和非設計秩序的複雜性則有如達爾文的生物學理論一般,強加一般的科學研究方式只會造成錯誤的結果(《TheCounter-RevolutionofScience:StudiesintheAbuseofReason》,1952)。在《TheSensoryOrder:AnInquiryintotheFoundationsofTheoreticalPsychology》(1952)一書中他則發展出一套「赫比學習法」的學習和記憶方式,哈耶克在1920年便已經構思出這個概念,甚至還早在他學習經濟學之前。哈耶克延伸的「赫比突觸」則對全球的人腦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並且持續在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界發揮影響力直到今日。
4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個人影響
在1947年,哈耶克和其他人一同創辦了培勒林山學會,由一群在各種學術領域反對社會主義的學者所組成。在他於1974年獲頒諾貝爾獎的演講上,哈耶克指出人類知識在經濟和社會制度上的出錯性之高,並稱他對於經濟學經常被誤導為是和物理學、化學、和醫學一般的精密科學感到憂慮,因為強加精密科學的研究方式在經濟學上將會導致不可收拾的災難性結果。

除了深刻影響柴契爾的經濟政策、以及隆納·里根的經濟顧問之外,哈耶克在1990年代於東歐成為最受敬重的經濟學家之一。哈耶克對於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的預測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完全獲得證實,他也因此在前共產政權的東歐國家大為出名。
哈耶克的著作影響相當廣泛,包含了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舉例而言,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對於極權主義制度的真相和謬誤的討論也影響了後來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
即使是在他死後,哈耶克的理論依然持續發揮影響力,尤其是在那些他曾經任教的大學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芝加哥大學、以及弗萊堡大學。許多在他去世后才發表的著作也進一步發揮影響力。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個由學生組織的團體哈耶克社會便以他為名。在牛津大學也有哈耶克社會組織。而美國華盛頓特區影響力最大的智囊團之一的卡托研究所則將所內的一個演講廳以哈耶克為名。
5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個人著作
《貨幣理論和商業循環》,維也納,1929年,英譯本,倫敦,1933年,並有西班牙文、日文譯本。
《物價和生產》,倫敦,1931年,有德、中、法、日文譯本。

《利潤、利息和投資》,倫敦,1939年。
《資本純理論》,倫敦,1940年,有日、西班牙譯本。。
《到農奴制之路》,倫敦和芝加哥,1944年,有中、丹、荷。法、德、意、日、挪。葡、西和瑞典文譯本。
《個人主義和經濟秩序》,倫敦和芝加哥,1949年,德文譯本和挪威文縮譯本。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哈利特·泰勒》,倫敦和芝加哥,1951年。
《科學的反革命》,芝加哥,1952年,有德、意文譯本和法文縮譯本。
《感覺的秩序》,倫敦和芝加哥,1952年。
《自由憲法》,倫敦和芝加哥,1960年,有西、德、意文譯本。
《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研究》,倫敦和芝加哥,1967年。
《法雷堡研究》,吐平根,1969年。
《法律、立法和自由,第1卷,規則和秩序》,倫敦和芝加哥,1973年。
6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相關詞條
經濟學 貨幣理論 經濟周期理論 凱恩斯主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 維也納大學 斯坦福大學 加利福尼亞大學 卡爾·波普爾 綱納·繆達爾
同義詞:暫無同義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