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西班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境內山脈縱橫,交通不便,因此民間音樂具有地區特色。但它位於地中海西,為歐洲、非洲交通樞紐,歷史上除接觸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外,並受到阿拉伯文化以及吉卜賽文化的影響。這一切都使西班牙的音樂極為豐富多采,並帶有東方色彩,熱情奔放。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不少民間舞曲體裁都被歐洲藝術音樂所吸收採用,如「恰空」、「薩拉班德」、「凡丹戈」、「博萊羅」等。西班牙的民間樂器主要是吉他類的撥弦樂器(源自阿拉伯),打擊樂器鈴鼓、響板、小鈴(與吉卜賽人有關)以及各種管樂器,主要是蓋塔風袋管。公元前西班牙處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圈內。2世紀以來,基督教在西班牙傳播。415年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以後,儘管西
教堂班牙在 8世紀時曾受到阿拉伯人、摩爾人的統治,但一直到11世紀西哥特人的儀式和聖歌仍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教會所採用,被稱為「莫薩拉布(為摩爾人統治下的基督教之意)聖詠」。在12世紀,西北地區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音樂家們是形成中世紀初期多聲部音樂的一個重要樂派;而民間藝人和游吟歌手則發展了單聲部音樂。阿方索十世(1252~1285在位)主持編寫的《聖母歌集》收集了 400首非宗教儀式的單旋律歌曲,法國巴黎聖母院樂派在東北的加泰羅尼亞地區阿拉貢的宮廷中有很大影響。而在南方,阿拉伯音樂的影響到1492年阿拉伯人被趕出西班牙后,仍繼續存在。15世紀中,吉卜賽人進入南方安達盧西亞地區,又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產生了所謂「弗拉門科」音樂。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最主要的世俗音樂形式是浪漫曲《羅曼斯》和《田園歌》(維良西科)。浪漫曲流行於16~17世紀初,為抒情史詩性的,內容多樣,常帶有哀怨的性質;是有伴奏的帶疊歌的獨唱歌曲,也有對唱;並帶有戲劇形式,可以在舞台上演出。田園歌在15~16世紀最為流行,特點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單聲部的以外,還有二聲部到三聲部的作品,它的節奏接近舞曲,甚至單成一類——「舞蹈田園歌」。15~16世紀的《宮廷歌曲彙編》中有44首浪漫曲,39
耶穌3首田園歌。歌曲彙編中最常出現的作曲家是J.del恩西納(1468~約1530),他還作有14部田園劇和一些聖劇。但他的許多作品因未用拉丁語作歌詞,後來都被宗教裁判所禁止出版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最大的宗教音樂作曲家是C.de莫拉萊斯(約1500~1553)和他的弟子F.格雷羅(1528~1599)與T.L.de維多利亞。維多利亞是當時最傑出的復調音樂作曲家,有「西班牙的帕萊斯特里納」之稱。西班牙的管風琴音樂在16世紀有很大發展,它的代表作家為盲音樂家A.de卡韋松。17世紀中葉,田園歌發展成西班牙民族歌劇,稱為「薩蘇埃拉」,有前奏、詠嘆調、獨唱的分節歌、合唱和間奏曲。全國各地大小教堂都有作曲家創作這類作品為宗教節日演出。但因義大利歌劇的流行,未得到充分發展。1750年後,它被在馬德里產生和形成的一種反映城市生活的音樂喜劇所取代。18世紀西班牙唯一的重要音樂家是A.索萊爾(1729~1783),他是D.斯卡拉蒂的學生、管風琴家,以鍵盤奏鳴曲著稱。19世紀是西班牙音樂逐漸取得世界影響的時期。19世紀中葉,先後在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創辦了音樂學院。西班牙的傳統歌劇《薩蘇埃拉》也開始復興。馬德里還有專演《薩蘇埃拉》的劇院。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作曲家和音樂學家F.佩德雷利(1841~1922)領導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復興運動。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