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按摩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也是老百姓日常保健的手法,按摩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中醫按摩穴位的原則是實證應該順時針按摩,是為了瀉,虛證時應該逆時針方向按摩,是為補。
2詳情
當胃腸不舒服時,足三里是常使用的一個穴位,但是要區分實證和虛證,實證時,也就是患者舌苔發黃,舌苔較厚、口臭、便秘等,此時按摩右側足三里時,要從左側開始,順時針按摩。按摩腹部能治療便秘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因為順時針按摩是順著結腸位置的走向,通過按摩刺激增加結腸蠕動,產生便意。

注意:不要在過分飢餓或飽餐的情況下進行。同時,按摩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5分鐘左右。
3按摩作用
4常用手法
1.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有節奏地按壓
2.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柔和的摩擦
3.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擠皮膚肌肉。
4.拿:用一手或兩手拿住皮膚、肌肉或盤膜,向上捍起,隨後又放下。
5.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旋轉活動。
6.搓:用單手或雙手搓擦肢體
7.掐:用手指使勁壓穴位。
8.點:用單指使勁點按穴位。
9.叩:用掌或拳叩打肢體。
10.滾:用手背近小指部著力於體表施術部位,通過腕關節的伸曲和前臂的旋轉、協調運動的滾動。
11.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受術部位做對稱性擠壓。
12.擦:用手掌的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在受術部位上進行直線來回摩擦
5禁忌
以下情況不能按摩:
1、流感、乙腦、腦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它急性傳染病的病人。
2、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急性闌尾炎、蜂窩組織炎等。
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關節結核、脊椎結核、骨髓炎。
4、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及肺病的人。
5、惡性腫瘤、惡性貧血、久病體弱而極度消瘦虛弱的人。
6、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過敏性紫癜的病人。
7、大面積的皮膚病人或患潰瘍性皮炎的病人。
6起源
中國史記上記載秦代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
7手法簡介
1 摩法
(1)掌摩法,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亦稱摩腹。在摩腹時,常按如下順序進行摩腹=>上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中指、無名指、小指指面附著在治療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本法用於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大,產熱低且慢,主要用於腰骶、四肢、肩部。
(2)側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高且快,主要用於腰骶、肩背及四肢。
(3)魚際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較快,主要用於上肢及頸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推動時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多用於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脊柱兩側。
(4)拇指分推法,自前額正中線向兩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自胸部正中線沿肋間隙向兩側分推,亦稱開胸順氣。
(6)魚際分推法,自腹部正中線沿肋弓向兩側分推。
(7)合推法。
4 抹法
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帶動遠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單方向移動。本法用於前額部。
5 掃散法
醫生手指屈曲置於患者頭部兩側,做前後方向的快速滑動。
(1)掌摩法,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亦稱摩腹。在摩腹時,常按如下順序進行摩腹=>上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中指、無名指、小指指面附著在治療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本法用於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大,產熱低且慢,主要用於腰骶、四肢、肩部。
(2)側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高且快,主要用於腰骶、肩背及四肢。
(3)魚際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較快,主要用於上肢及頸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推動時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多用於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脊柱兩側。
(4)拇指分推法,自前額正中線向兩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自胸部正中線沿肋間隙向兩側分推,亦稱開胸順氣。
(6)魚際分推法,自腹部正中線沿肋弓向兩側分推。
(7)合推法。
4 抹法
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帶動遠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單方向移動。本法用於前額部。
5 掃散法
醫生手指屈曲置於患者頭部兩側,做前後方向的快速滑動。
同義詞:暫無同義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