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暫無標籤
洛可可時期在油畫領域不再表現神、聖人和騎士,而轉而表現宮廷的朝臣、貴族等,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主要代表畫家是華托和布歇,華托的《發舟西苔島》畫面迷離,人物雍容華貴;布歇的油畫宛若通過鑰匙孔偷窺室內,一幅世俗的貴族氣息。
1 洛可可油畫 -簡介

這種輕鬆愉快在華托的新畫種中表現得最為完美,因而使他獲得了學院特意為他創造的「風流慶典大師」的頭銜。他的作品主要有《發舟西苔島》西苔島是一個崇拜愛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希臘島嶼。它就像遊園會上的一場超脫塵世的表演,正如當時在貴族府邸里流行的那樣。在愛情島那閃耀著希望之光的遠景前面,戀人們的隊列在一種飽和的溫暖色彩當中移動,使人與自然超出朦朧的輪廓相聚,踏上一隻周圍有小愛神盤旋的、揚著玫瑰紅色船帆的金色小船里。男士們殷勤風雅,女士們身著絲綢衣裙,儀態萬方,還有那種求愛、矜持和順從的表情之嫵媚,這一切都賦予周圍景緻以遠離塵囂的寧靜和詩意的氣氛,從而體驗到人的最溫柔的情感。這是一個外表優雅的世界,與宮廷的現實毫無關係,藝術家並不想向觀賞者隱諱這點。因為正如他的畫面上的演員都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的理想人物一樣,景色也是一塊只能夢想出來的樂土,正像在溫馨、明亮的色調中自然形態失去了其真實性,而化為純繪畫的結構那樣。


但是,洛可可風格這種無憂無慮的、往往顯得輕佻的舉動,在繪畫中不只是得到了欽佩與認可,它有時也引起了對這個社會進行批評的意見。英國人威廉·荷加斯就是這樣。他以一系列既是諷刺又是譴責的漫畫抨擊了他那個時代的傷風敗俗。它們得到了公眾的喜愛,但並不是由於其社會批評和道德教育的目標,而是由於那種寫實的幽默的表現方式。因此,這種抗議對相關的人和事並沒有什麼效果,只有革命才會對這種譴責作出評判。
2 洛可可油畫 -法國洛可可繪畫
洛可可風格的繪畫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寫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異鄉風景(如威尼斯、羅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畫面完全擺脫了宗教的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
3 洛可可油畫 -著名畫家

布雪( Boucher, 1703~1770),專長在牧歌和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十足的貴族趣味,是隨侍國王的首席畫家,龐芭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婦)的繪畫老師。代表作如《黛安娜入浴》(1742,巴黎羅浮宮)、《棕發女奴》(約1743,巴黎羅浮宮)、《龐芭杜夫人》(1756,慕尼黑老繪畫館)。

夏丹( J.B.S.Chardin, 1699~1779),從靜物開始登上畫壇,而擴及人物肖像畫,非宮廷貴族的場景,僅是傳達一般平民單純而有節制的快樂,善於以沈著、樸素的色彩描繪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風俗畫。代表作廚房靜物畫《魟魚》(1728,巴黎羅浮宮)、《從市場回來》(1739,巴黎羅浮宮)。
其他: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讓·安東尼·華多(Jean-Antoine Watteau)
讓·雷諾雷·費拉戈納爾(Jean-Honore Fragonard)
瑞諾茲 (Sir J. Reynolds )創辦皇家美術院「瑞諾茲派」
根茲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根茲博羅派」
隆尼( G. Romney )
4 洛可可油畫 -英國的繪畫
英國到十八世紀才有獨特本國風格的繪畫出現,雖然也採用洛可可樣式,但不大考慮貴族的需要,無論在風俗畫、肖像畫或風景畫上,都能反映英國現實生活和民族思想感情。
5 洛可可油畫 -著名畫家

雷諾玆(Sir J.Reynolds,1723~92),模仿義大利古典大師的精華,關心高尚的題材,如「史畫」,人物尊貴動人,但不重質感。除為人製作肖像畫外,對神話景象、古代歷史插曲有興趣。他於1768年創立皇家美術學院,要求藝術家如希臘羅馬一樣,也能創造出理想的人體,表達崇高的原則和純潔的美。代表作《高尚的奧古斯都》(1753~54)、《尼麗·厄布來恩》(模特兒畫像,1760 ~62,倫敦華萊士藏)、《海爾閣下》(1788-89,巴黎羅浮宮)。
康斯博羅(T.Gainsborough, 1727~88),受范.戴克影響,繪畫表現不落俗套,膚色、質感技巧成熟,此點勝過雷諾玆。除畫肖像畫外,對風景畫特別有興趣。代表作《安德魯斯夫婦》(1750,倫敦國家畫廊)、《何奧公爵夫人瑪莉》(1760,Iveagh bequest Kenwood)。
6 洛可可油畫 -義大利

十七、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十八世紀初葉,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雖然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同時則有一種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Rococo一字是從法國字 rocaille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7 洛可可油畫 -油畫

由於當時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嚴肅風格失去興趣,改而追求實用親切的空間,因此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為代表。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他的繪畫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將顏料繪於畫布上。華鐸受魯本斯Rubens之影響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艷。在光線的應用上,華鐸不似巴洛克畫家將明暗對比部分之範圍加以限制,即傳統巴洛克繪畫之明亮部分不會太廣,隨著即為陰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畫派中,明亮之範圍頗大。此種處理光線之方法,可見於另外兩位洛可可派之畫家,如布雪Boucher及根茲巴洛Gainsborough。
布歇出生於法國西南部港市波爾多en:Bordeaux。生平的資料較少,他的畫作多為浪漫的,裝飾風格的壁畫,是18世紀法國浮華優雅風格的代表。他曾在義大利當過莫勒安en:Le Moyne門下的學生。也曾經受過雕刻家的訓練;1734年布歇以經典之作Rinaldo and Armida(Musee de Louvre),在巴黎贏得稱譽。
布歇並非僅靠繪畫為生,他也做過道具設計,替皇宮作室內裝飾等。他繪畫的主題大多來自於歷史故事,畫面充滿了感性的筆調,以及情感上的歡愉,特別是一些賣弄風騷的女人,農村姑娘和宮廷美女的題材,這使得他的藝術地位有時也因此受到爭議。
8 洛可可油畫 -重要畫作
雷那多和亞美達Rinaldo and Armida 1734年
沐浴后的月神黛安娜﹝Diana Leaving her Bath﹞1742年
飛往埃及時之中途休息﹝The Rest on the Flight to Egypt﹞1737年
基督和約翰﹝Christ and John the Baptist as Children﹞1758年
參考資料:
1.http://zhjyx.hfjy.net.cn/Resource/GGXK/MS/YSCD/XFYSFGCD/0015_MS000016.htm
2.http://musicart.blogcn.com/diary
同義詞:暫無同義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