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暫無標籤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 BPPV)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周圍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見的源於內耳的眩暈病。當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可誘發短暫的眩暈,並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經癥狀。可見於各年齡段,老年人多見。該病具有自限性。最常累及的半規管為後半規管(佔80%~90%),其次為外半規管(佔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規管(佔2%)。
1發病原因
其發病原因可以是原發性的,也可以是繼發性的,臨床上以原發性多見。繼發性的常見於頭部外傷后、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突發性耳聾或內耳手術后。
2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由於橢圓囊斑上的耳石(碳酸鈣結晶,通常附著在耳石膜上)脫落,進入到半規管內,耳石在頭位變化時在半規管內遊動,引發的具有特徵性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BPPV最具特徵性的表現是眼震,脫落的耳石累及不同半規管,誘發的眼震不同,水平半規管BPPV為水平眼震;後半規管和上半規管BPPV的眼震有兩種成分:垂直和旋轉兩種成分。
有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發病機制,目前較為流行的是嵴頂結石症學說和管結石症學說。兩種學說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耳石是粘附於壺腹嵴頂處還是游浮在半規管內。
管結石症學說1979年,Hall等人提出管結石症學說,退變的耳石碎片並未粘附到後半規管壺腹嵴頂,而是游浮在內淋巴液中,頭位處於激發位置時,耳石碎片由於重力作用向下沉浮,由此引起內淋巴液的運動,牽引壺腹嵴,引發眩暈和眼震。
3臨床分型
4診斷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過程中,病史採集非常重要,詳細完整的病史能夠凸現BPPV的特點,患者會敘述在某個特定體位,如躺下、坐起、仰頭取物,低頭、轉動頭部或翻身時出現短暫眩暈。臨床上遇到有這類主訴患者時,就要進行變位試驗,有條件的醫院,變位試驗最好在視頻眼震圖上進行觀察,變位試驗是診斷BPPV,尤其是診斷後半規管BPPV的金標準。
5診斷要點
主要包括以下四點:反覆發作性眩暈,眩暈往往在體位變化時誘發,眩暈持續時間一般小於1分鐘,同時要注意除外其它眩暈疾病。
診斷BPPV的變位試驗:
1. Dix-Hallpike試驗:
是確定後半規管或上半規管BPPV常用的方法。眩暈和眼震的出現具有潛伏期和疲勞性。具體操作步驟如下(以右側為例):
患者坐於檢查床上,檢查者位於病人後方或前方,雙手把持其頭部,向右轉45度,保持此體位不變,迅速將體位改為仰卧位,頭向後懸垂於床外,與水平面呈30度,頭位始終保持45度不變,觀察眩暈和眼震情況。由於眩暈和眼震的出現存在潛伏期,檢查時本體位需保持30秒。後半規管BPPV患者常於患耳向下時誘發出眩暈和眼震。眼震為垂直扭轉性,眼震快相垂直於頭頂(上跳性眼震),同時快相向測試耳,即向地性眼震。上半規管BPPV,為患耳向上時可誘發出眩暈和眼震,眼震為垂直扭轉性,眼震快相向下(向足側,下跳性眼震),同時會看到朝向對側(背地性眼震或離地性眼震)的扭轉成分。
2. 滾轉試驗
是確定水平半規管BPPV常用的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病人平卧於檢查床上,頭前傾30度,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檢查者的習慣,首先向左側還是右側快速轉頭。每個位置均要注意觀察眼震,並記錄眼震的方向和持續時間,水平半規管BPPV為水平方向眼震。以右側水平半規管管結石症為例,向雙側轉頭均可出現向地性眼震,但以右側轉頭時眩暈和眼震更為明顯,據此來判斷側別。而水平半規管壺腹嵴頂結石症患者,患耳向上或向下時,眼震方向為背地性眼震(離地性眼震)。
6治療
同義詞:暫無同義詞
相關評論